2018年9月28日,浦江分子诊断大讲堂第十六讲结核诊断与临床应用新进展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号楼学术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大讲堂特邀的专家有临床的大咖、基础研究的资深教授以及经验丰富的微生物检验专家,他们不仅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关于结核病研究的前沿问题,而且还对结核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对临床一线医生的日常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线上线下共计1000余名学员参与讨论。
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渊
《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上海市结核病网络实验室能力建设》
江渊老师从结核病的历史、诊断常见技术娓娓道来,重点阐释了GeneXpert ®System的优良性能。
WHO 推荐Xpert MTB/RIF作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在必要时开展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药敏试验。WHO 建议:至2020年底对全部结核病患者采用分子生物学(包括:Xpert MTB/RIF、LPA或测序的方法)作为抗结核药物耐药性检测方法。
随后,江渊主任详尽地讲解了上海市结核病网络实验室建设的相关情况,包括上海市各级结核病检测实验室职责与功能、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取得的成效(全市结核病定点医院实验室硬件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全市定点医院分枝杆菌快速液体培养技术普及和常规应用等),与会代表均表示受到鼓舞。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吴文娟教授
《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吴文娟教授趣谈“当结核遇上真菌”,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详细分析了结核分枝杆菌合并曲霉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合并隐球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合并卡氏肺孢子虫三种情况;吴教授又从不同标本采集处理、形态学检查、培养检查、培养鉴定、非培养方法、药敏实验等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侵袭性真菌诊断的标准化方法。
“分子诊断是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等特点。创新正在挑战传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极大推动了感染性疾病的快速、精准诊断,同时在学术上也带来了更大的争鸣。 ——吴文娟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卢水华
《结核病精准治疗》
卢水华教授从病原菌的检测和治疗、宿主的检测和治疗、精细化个体方案三方面展开,结合临床案例,解读最新的结核病诊治标准、国内外最新的诊治技术和成果,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使结核病可以得到更标准更规范的进行治疗。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余方友
《IGRA技术在结核诊断方面的应用》
余教授从结核病历史、病因、感染途径、感染过程、感染临床表现全面展开,指出“筛查和治疗结核杆菌潜伏感染者是防止转变为活动性结核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随后,余教授重点阐述了结核病的诊断技术中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原理、应用指南、临床价值等。
IGRAs原理
人体初次感染结核菌后体内会存在致敏的淋巴细胞,当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结核杆菌抗原时,致敏的淋巴细胞迅速活化为效应性淋巴细胞,释放高水平的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因此,γ-干扰素的水平可以作为诊断结核感染的一项指标。
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IGRAs有以下两种,统称为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对全血中致敏T 细胞再次受到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所释放的IFN-γ水平进行检测,被称为全血检测或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检测;以德国凯杰的QuantiFERON-TB为代表。
2、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ELISPOT)
在结核菌特异性抗原刺激下, 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能够释放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以英国牛津的T.SPOT为代表。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朱召芹主任会议总结
朱主任谈到,在普遍的认知里,结核病总是跟经济不发达相关,限于经济条件及医疗覆盖度,往往最需要治疗的病人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因此,我们从业者对那些病人,总是抱以最大的同情心,充分利用新型好技术,尽大可能帮助病人。相信在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十三五”结核病防治规划及终结结核策略目标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