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5日,由上海市遗传学会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承办,上海润达榕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浦江分子诊断大讲堂第七讲“分子病理诊断技术新进展”在华山医院成功举办。
大讲堂此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朱虹光教授主持,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周晓燕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科主任唐峰教授担任讲者,与来自各地的参会代表共同就分子病理诊断技术新进展进行深入交流,分别探讨了淋巴瘤治疗中各项分子病理技术手段的运用、免疫治疗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展望了分子病理诊断的发展与建设前景。
朱虹光教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担任主持人
周晓燕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在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
周晓燕教授首先回顾了淋巴瘤分子遗传学发展,从淋巴瘤中分子异常及应用、基因重排相关、FISH检测易位的探针类型、分子分型及其临床价值、适宜临床开展的技术平台、淋巴瘤中液体活检的价值等方面娓娓道来,详尽地阐述了将分子检测新技术与传统的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结合,更加有利于淋巴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预测药物疗效、监测转移和复发,给患者带去更多信心。
唐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免疫治疗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唐峰教授分别从免疫治疗的背景介绍、PD-L1免疫组化检测应用、突变负荷与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免疫微环境基因表达研究与免疫治疗的关系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和与会者进行探讨。肿瘤免疫治疗是癌症领域的新热点,分子标志物的选择不仅影响筛选患者的有效性,而且会决定整个药物的获批,它的研究进展标志着人类抗癌斗争的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与进步,分子病理诊断的技术迭代和应用拓展正迎来新的阶段,分子技术给病理这个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不断带来勃勃生机与不竭动力。
作为一项跨界融合的医学技术,分子病理在疾病的诊断与分型、靶向治疗指导、治疗反应预测及预后判断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浦江分子诊断大讲堂相信分子病理各项技术将开启病理学发展新篇章,大讲堂围绕分子诊断领域各项技术在临床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持续关注新技术新进展,为专业人士提供探讨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持续推进分子诊断的发展与临床应用做出积极贡献。